0

联系方式

展位预订:021-3114 8748
参观/媒体联系:13601815988
QQ:2463282767
邮箱:artsexpo@sgexpo.cn

行业新闻

时评 | 毕湘利:强韧性、提效能,持续提升上海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关于新一轮上海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5-08-19 08:42:55  文章来源:2025年第8期《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时评

微信图片_2025-08-19_084458_247.png

2025年6月23日,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上海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5—2035年)》并指出,要完善轨道交通布局,为上海的新战略、新任务、新空间做好支撑,并推动重点工程和项目向轨道交通沿线集聚,实现城市功能与轨道交通建设互促共振。该规划结合现状评估,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规划目标和总体方案,明确了下阶段线网发展的重点方向。如何落实新一轮上海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持续推进上海轨道交通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

上海轨道交通经过30多年发展,目前已开通21条线路、517座车站,运营里程达896 km,全网络工作日日均客运量约为1200万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量的77%。目前在建项目19个,共480 km,预期至“十五五”期末,上海将形成30条线、1300 km左右的线网。

技术人员对既有网络及在建线路的可达性、直达性、速达性、舒适性,结合网络结构、客流效益和安全韧性等维度进行了全面评估,评估结果反映出既有网络在功能结构、新城与中心城速达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其一,由于上海的网络形态为“放射+环线”虽具有可减少乘客换乘的优点,但目前上海只有一条环线(4号线)且覆盖范围偏小,导致外围乘客绕行,相当一部分客流进入环线及内部枢纽换乘,造成客流在环线外集聚和拥堵以及环线内重要换乘枢纽的大客流。

其二,部分副中心,如近中环附近的江湾/五角场、金桥、张江等副中心,缺乏直达联系,对其联动发展支撑不足。

其三,网络安全韧性不足,故障条件下对乘客影响较大,中心城外的放射线发生运营中断或进行紧急停运抢修时,乘客没有其他网络途径疏解,从而制约了网络的客流均衡效果和平稳高效运行,造成对乘客的服务水平严重下降并存有重大安全隐患。例如,2024年,11号线由于外部施工侵限发生事故造成了运营中断,乘客无法通过网络自身进行疏解。

其四,目前线网无法满足中心城与新城之间的快速直达性需求,亟需提高其旅行速度、缩短出行时间。目前早高峰时段,五个新城直达中心城的客流占比超过50%南汇新城直达中心城客流甚至超过80%。上海五个新城至中心城核心区(以人民广场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平均旅行时间在65 min以上。距离市中心最近的嘉定新城,到达人民广场近50 min南汇新城到达人民广场需要90 min未能实现《上海市新城规划建设导则》提出的“30 min联系周边中心镇,45 min达到近沪城市、中心城和相邻新城,60 min衔接国际枢纽”的出行目标。

为此,建议下阶段线网发展的重点,一是加快第二环线的建设,通过环线截流外围向心客流、减少乘客绕行、分担核心区换乘压力,强化网络安全韧性;第二环线的建设应结合现状及规划人口岗位的分布,串联客流较大的市级功能中心、大型客流集散点或重要功能区,尽量布局在主要放射线的高峰高断面以外的附近,充分发挥环线截流功能和提升网络韧性,同时与主要市域线、市区线便捷换乘,因此第二环线的范围也不宜过大;二是加快新城快线建设,目前9、11号线早高峰进城方向拥挤问题较为突出,应优先考虑将松江快线、嘉定快线等项目尽早纳入近期建设规划。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相关推荐: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高峰论坛免费参会报名

扫码加入交流群

扫码加入交流群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65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