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预订:021-3114 8748
参观/媒体联系:13601815988
QQ:2463282767
邮箱:artsexpo@sgexpo.cn
轨道交通展消息 提到盾构施工,很多人会想到地下隧道的精准掘进,但鲜少有人关注施工中产生的弃土。如今,上海机施牵头研发“盾构土改良同步注浆材料技术”,成功将盾构弃土转化为注浆材料进行再利用。该技术是上海市域铁路领域首次将盾构弃土经改良后回用于盾构施工的创新技术,为地下空间的绿色施工注入新动能。
技术创新,点土成“金”
传统的盾构弃土处理采用的是填埋法,不仅占用土地资源,外运协调难度大,运输过程还会产生交通拥堵与扬尘污染。另一方面,盾尾同步注浆材料长期依赖传统建材,不仅碳排放高,还推高工程成本预算。上海机施研发的“盾构土改良同步注浆材料技术”,则让同步实现“弃土减量化”与“注浆材料绿色化”成为可能。不仅有效减少渣土堆放与运输带来的环境影响,在环境效益上成功实现弃土“减外运”与资源再利用。
让废土成为“宝浆”
在施工现场,盾构掘进弃土通过成套模块化设备制成土浆,再按科学配比加入固化剂、掺和料,经工艺处理后,转化为优于设计指标与施工性能的同步注浆材料。数据显示,每立方改良注浆材料固废占比达90%,可消纳0.5-0.6立方米盾构弃土,让废弃盾构土焕发新生。
相较传统浆液,新型同步注浆材料能以更高强度实现快速成型。经实际工程验证,采用该材料后,隧道上浮量减少40%,周边地表沉降严格控制在2mm内。这一特性堪称隧道施工的“精准调控器”。凭借快速成型与高强度特性,新型同步注浆材料可有效降低变形风险,为地下工程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屏障。
“移动工厂”即取即用 这项技术的背后,有一套严谨的工业化体系在支撑。研发团队通过室内试验,掌握上海地区典型土层最优配合比,施工现场搭建“移动工厂”,由中控台调度泥浆制作、固化剂输送、材料配比、混合搅拌、泵送五大核心模块,形成“取土-制浆-配料-搅拌-泵送”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小巧,可实现弃土“即取即用、日产日清”。整个制备流程严格遵循标准化工艺,确保每一批材料都“达标上岗”。 从技术创新到标准制定
该技术已在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机场联络线工程JCXSG-13标、上海轨道交通市域线嘉闵线工程JMSG-8标项目成功试验及应用。从应用效果来看,盾构土改良同步注浆材料在比重、分层度、屈服强度、渗透性等关键性能参数上,均优于设计规范要求。其突出优势集中体现在强度增长速率上,3天抗压强度可达0.5MPa以上,28天抗压强度可达1.6MPa以上。与传统惰性浆液相比,对控制隧道上浮及周边环境沉降效果显著。
目前,该技术的研发已列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2025年度科研项目计划》,同时由上海机施牵头主编的《上海市盾构土改良同步注浆材料技术规程》也列入《2025年上海市域铁路规范标准编制计划》,实现了从技术创新到行业协会团体标准的跨越。
上海机施构建了“固体废料-再生资源”的绿色模式,创新形成了“点土成金”的绿色施工技术,进一步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提供了绿色施工新方案。
相关推荐:轨道交通展展位预订 轨道交通展免费报名参观
相关推荐: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高峰论坛免费参会报名
扫码加入交流群